好文章 放在自己的小房間裡慢慢觀摩~~
採訪從頭到尾均想傳達一個理念,即採訪沒有十全十美的,採訪的實踐就是在這種不完美的情況下做取捨,因此一再強調採訪工作沒有止境。誠如一位記者的說法:「我對採訪從來沒有百分之百滿意,有時還要打電話過去問他們的姓名怎麼寫,我也會像剛出校門的菜鳥記者一樣犯下愚不可及的錯誤。」
讀者永遠不知道一篇報導中,記者要訪問多少人,做多少先前準備,以及花多少時間寫一篇稿,但所有的報紙或廣播電視媒體記者都會做同樣的事,即事前做好一篇周延的訪問規劃,這都需要仰賴記者對採訪技巧的適當拿捏。對記者而言,採訪技巧有多重要呢?書中引述美國廣播電視公司名記者Ted Koppel 的話「這是最基本的要件」;紐約時報名記者Joel Brinkley也說:「太關鍵了,美國沒有明星記者不是好的採訪記者,如果你沒有好的採訪技巧,你的記者生涯一開始就有大麻煩。」
強調實務導向,可能因為作者真認為新聞教育在採訪寫作的訓練,較缺少資深記者坦誠自剖,提供切身採訪經驗,所以使入門者不易馬上進入狀況。好的採訪需要機智、耐性、設身處地、堅持和智慧,如果能學到做一位好的採訪記者,也必然能成為一位好的寫手。
美國新聞事業相當蓬勃,但大學新聞傳播科系很少有機會教學生學會如何進行好的採訪,學生在課堂上學到比較多的是如何在人多的場所觀察記者訪問,或在電視上看到記者發問,但不能深入了解記者怎麼問問題。如何進行採訪,什麼是不當的採訪;對於初學者易犯的錯誤,均有精闢的提示和分析。
實務方面,如何進行採訪前規劃和事後補採,但對強調時效的新聞工作來說,亡羊補牢往往為時晚矣!採訪有時確實會碰到記者準備很充分,但因缺乏耐心和好奇心去詢問更多描述、細節及事件「為何」發生,因此發生疏漏。作者一再強調,好的採訪工作應能「知行合一」;就這點,記者如何找到有效能應用的資料,也告誡讀者要誠實深入的找資料,否則就是欺騙讀者,理由有三:1.可能因為報導疏忽,損失細節,而使新聞可讀性不高;2.可能因為不清楚事實真相誤導讀者;3.甚至不能提供多元的論辯觀點。
在採訪,必須採訪某人的原因包括,向對方:1.蒐集事實、2.尋找引述、3.背景了解,4.描述現場情境,5.求證已知的事實,6.表示記者本人在場。另外也提示初學者要慎選採訪對象,採訪對象應從可接近、可信、負責、可引述等方向判斷,都能幫助讀者迅速歸納相關原則。
記者最常遇到的受訪對象拒絕採訪,記者應該怎麼辦?不但探討原因,並認為如果非找此人不可,應該知道如何變通。要記者反躬自省,是否自己先行理虧,例如約訪時間不對,自己犯錯不自知,剖析對方不接受採訪的心理,可能是對方內心焦慮不願曝光、可能自我保護、也可能不願承認自己對此事一無所知,害怕困窘,甚至因為是悲劇受害當事人,不願回憶傷心往事。
採訪要多問「如何」及「為何」的問題,對答案設定範圍(例如詢問作者排名或強迫選擇,甚至重覆對方的話以利引述),其他例子不勝枚舉。介紹壓迫式採訪的概念,作者主張記者應綿密不斷、滾雪球似的追問,使答案不繼延伸到滿意為止;當然作者也不忘傳授採訪不合作的受訪者之技巧,告訴讀者如何化解採訪時的尷尬場面,或技巧地迴避不該問的問題。問問題方面,列舉許多「最壞的問題」實例,例如自相矛盾的問題、長於兩個句子的問題、沒有焦點的問題,只問是或非的問題,告誡讀者不可重蹈覆轍。
留言列表